土壤修复是使遭受污染的土壤恢复正常功能的技术措施。在土壤修复行业,已有的土壤修复技术达到一百多种,常用技术也有十多种,大致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方法。土壤修复是指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从根本上说,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原理可包括为:(1)改变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或同土壤的结合方式,降低其在环境中的可迁移性与生物可利用性;(2)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浓度。
说
土壤修复是一个“百年大计”并不为过。这是一条较长的产业链,且专业性强,包括包括土壤调查、监测、评估、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等诸多方面。污染土壤修复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生态学原理,并采用人工调控措施,使土壤污染物浓(活)度降低,实现污染物无害化和稳定化,以达到人们期望的解毒效果的技术措施。目前,理论上可行的修复技术有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物理修复和综合修复等几大类。有些修复技术已经进入现场应用阶段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污染土壤实施修复,对阻断污染物进入食物链,防止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促进土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该技术的研发主要集中于可降解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两大方面。
与大气、水污染治理相比,我国土壤污染治理刚刚起步,总体差距较大。但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让土壤修复市场成为资本狂欢的盛宴。当然还需认清我国土壤修复行业刚刚起步不久、商业模式匮乏及治理技术短板的现实。
首先,我国的土壤环境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中国环保在线查询资料得知,目前,我国近1/5的耕地遭遇污染,全国土壤污染超标率高达16.1%。需要治理的污染体量不可谓不大,只是与之对应的土壤修复产业产值又如何呢?来自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土壤修复产业产值不足环保产业的1%,远远低于发达国家30%以上的比重。
其次,我国土壤修复的资金缺口过于庞大。据环保部通过运用通行模型对“土十条”影响做的预测评估,土壤修复市场带动的投资规模超过5.7万亿元。“十二五”期间,土壤修复中央财政资金为300亿,这个数量“十三五”期间可能会有所增加,但同样杯水车薪,无法填补巨大的资金缺口。与此同时,土壤污染者付费的制度尚未确立,产业商业模式又仍在探索之中。
再次,我国土壤修复主体力量仍旧偏弱小。作为蹒跚起步的我国土壤修复产业,相关企业的发展同样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准。涉“土”企业众多,然而掌握技术优势的企业至今没有出现。据统计2007-2016年累计成交金额小于1亿元的企业数量占比达到92.05%,大于1亿元的占比不足8%。由此可见,企业力量的偏弱小,对土壤修复产业的快速发展势必带来一定的阻力。
zui后,法规法规体系的建设完善仍待提速。相较于水与大气,土壤污染防治的立法薄弱。土壤污染防治法目前仍旧迟迟未出,致使国家层面的土壤里法空白,系统行动的、可操作性的具体法律制度匮乏,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仍未建立。无法则乱象生。土壤污染事件频发,土壤修复进程缓慢,土壤治理工作步履维艰等等,都给土壤修复产业造成不小的“困惑”。